5月21日下午,“外国文学与比较文学”研究中心第二次学术交流会在中心办公室举行。中心主任陈世华教授主持会议,黄淑琴老师与团队成员分享了自己的最新学习及研究成果。
首先,陈主任希望团队成员凭借自己的学术积累和社会知识积累,培养自己高度的学术敏感性和前瞻性。陈主任认为,外语教师要准确、提前把握社会大事件与文学的关系。比如2017年是《资本论》出版150周年,2018年是马克思诞辰200周年,这就为外语教师发挥自身优势,翻译各国马克思研究的最新成果提供了机会。同时,今年还是俄罗斯革命100周年,这些事件都影响了当时的文学创作,都为我们研究相关文学提供了契机。陈主任近期翻译的日本知名教授熊野纯彦关于《资本论》及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最新研究成果,已经被国内权威期刊录用。在交流中,陈主任详细介绍了自己选择翻译对象及出版刊物、获得外国作者授权以及中文翻译过程中的经验,鼓励不同语种的教师立足于这一重要的历史节点,选择各国的最新研究成果,积极踊跃地联系原作者开展翻译工作,以翻译打开研究之门。团队初步决定,发挥外语学院教师和团队成员的优势,与马克思主义学院联合翻译出版《国外马克思研究理论前沿》。
接下来,黄淑琴老师结合自己的研究内容,以PPT方式介绍了学习《文学理论》([美]勒内·韦勒克、奥斯汀·沃伦,江苏教育出版社)、《西方文学理论》(朱立元,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之后的心得体会。黄老师通过阅读文学理论著作,深刻体会到文学理论的积累与文学作品的阅读是文学研究的必经之路,文学与社会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黄老师归纳整理了《文学理论》中从“文学与社会学”角度进行研究的关注点,即作者的社会存在、作品的社会内容、文学对社会的影响,并以此为理论依据,对美国西进运动时期著名的薇拉·凯瑟的拓荒小说《啊,拓荒者!》《我的安东尼娅》展开了论述。同时,黄老师也提出了三个在阅读过程中产生的疑问,团队成员随即就这三个问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
最后,陈主任指出,哲学社会科学的研究需要文学理论支撑,但不要偏信一家之言,要根据不同的作品选 择不同的理论。他鼓励团队成员积极学习各种文学理论并付诸实践,在不同理论的思想碰撞中学习新的知识,提高自己的科研能力。
作者:吕天雯 审核:江定